东坡一眼望千年
秋分时节,北宋东坡居士 “穿越” 千年而来,撞入了杭州的秋天。在径山的茶园里,东坡遇见了正在做直播的茶农。严州古城的袅袅炊烟、东坡路的温暖灯火、西湖的璀璨夜景,都让东坡感慨连连:电光如昼、江山依旧,城乡已焕新生。 (新华网)
秋分时节,北宋东坡居士 “穿越” 千年而来,撞入了杭州的秋天。在径山的茶园里,东坡遇见了正在做直播的茶农。严州古城的袅袅炊烟、东坡路的温暖灯火、西湖的璀璨夜景,都让东坡感慨连连:电光如昼、江山依旧,城乡已焕新生。 (新华网)
提到北宋的统一,很多人会想到赵匡胤的“陈桥兵变”,却鲜少有人注意到,这份功业,其实是由五代最后一个王朝——后周,一砖一瓦砌起来的。而这一切的故事,要从五代末年那场“先练内功,再定天下”的谋略说起。
李文博,河南焦作人,河南师范大学讲师。2004年—2007年在河南大学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;2011年—2014年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;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隋唐文学
家人们!谁懂啊?当皇帝被大臣骂到狗血淋头居然不砍头,老百姓饿肚子立马开仓放粮,连敌国君主都为他流泪——这不是穿越小说,而是真实存在的北宋"仁宗盛治"!
康福公主的故事,几乎没有人会用“幸运”两个字来形容!她原本是宋徽宗最小的女儿,从小锦衣玉食,连说笑时袖口的香气都要比旁人更雅一些。史书上记载,宫廷里对她的宠爱冠绝一时。可惜身处那样一个风雨欲来、权力倾轧的北宋末年,宠爱并不等于护身符?唐朝的太平公主可以左右朝堂
说起呼延庆这个名字,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评书里那个手持大刀、威风凛凛的抗辽英雄。评书里的他,是个有血有肉的传奇人物:家族被奸臣陷害满门抄斩,唯独他一人逃亡辽国卧薪尝胆,最后带着“呼家军”杀回中原,不仅手刃仇敌,还保家卫国,成为了百姓心中的民族英雄。然而,翻开史
如果你已经看过“狸猫换太子”的野史、也翻过正史里“女主干政”的冷峻判词,那么今天推荐的这本新书会给你一个更立体、更公允的第三视角:基于严谨考证,还原章献刘后从贫民孤女至临朝太后的逆袭之路,细致剖析她在内政、外交、经济上的建树,揭示她如何以独特的克制与锋芒平衡权
骑兵一冲过来,马都在黄河边上喝水了,一封战书就能让开封的城门提前关上,可你要是今天,随便拉住一个满族大爷问他祖上是不是姓耶律,他八成得愣住,然后说“契丹,那不是电视剧里演的吗”,历史最绕的地方就在这儿,一个曾经在东亚称霸一方,让中原每年送钱送布的草原老大,过了
黄博,1982年生,重庆人,历史学者,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、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教授,著有《如朕亲临》《宋风成韵》《如临大敌》《不与天下州府同》《扎布让的黄昏》等。(华小峰/图)
宋徽宗时期的文化繁荣成就。宋徽宗在位期间(1100-1126年),北宋文化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,其成就体现在艺术、科技、学术、生活美学等多个领域,形成独特的“宣和文化”现象。
功:推动文化艺术繁荣,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;尝试政治改革,展现政治智慧。宋徽宗虽在政治治理上存在诸多不足,但在推动文化艺术繁荣方面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,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。他对文化艺术有着极高的热情和独特的见解,在位期间大力扶持文化艺术事业。
出生背景与成长环境。宋徽宗赵佶,生于北宋元丰五年(公元1082年),是宋神宗赵顼的第十一子,宋哲宗赵煦之弟。其出生之时,北宋王朝已历五代,国势虽强,但内部矛盾与外部威胁并存。赵佶自幼生长于深宫之中,享受着皇子特有的富贵与荣华,然而,这份奢华背后,是宫廷斗争的暗
设立画院与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。宋徽宗赵佶对文化艺术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,他在位期间,大力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,其中设立画院是其重要举措之一。北宋的翰林图画院,在宋徽宗时期达到了鼎盛。
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,宋朝常常被误解为“积贫积弱”的王朝。然而,仔细审视宋代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与文化,我们会发现,这一评价过于片面。
咸平六年深秋,河北雄州城墙头,晨雾裹着寒意掠过青灰色的砖垛。北宋雄州都监李继隆身披札甲,手扶城垛上的三弓床弩——这具“八牛弩”由三根巨弓并列,弓臂裹着浸油的牛筋,弩弦是百炼麻绳,弩槽里架着一支“一枪三剑箭”,铁箭头泛着冷光,箭杆粗如儿臂,尾羽是雁翎拼接而成。他
在中国历史长河中,唐宋两朝常被并称为中华文明的巅峰,唐朝武德充沛,灭国无数,而北宋经济文化发达,国家空前繁荣。我们今天回顾历史,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,很容易就直观感觉强唐弱宋,但是站在宋人的角度,又是不同的情形。
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产生一些奇特地错觉,有些历史事件明明距离很近,但是给我们的感觉却好像过了几百年一样。比如今天要说的唐朝到宋朝,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这种感觉。
延州城被西夏十万铁骑围困七日,知州范雍弃城逃亡,宋军主力全军覆没。
中国科举1300年,能连中三元(乡试、会试、殿试全第一)的,拢共就17人。
通远军的设立与北宋中后期对西夏政策的转变密切相关。宋神宗熙宁年间(1068-1077),北宋一改太宗以来的被动防御战略,转向积极开边复土。熙宁五年(1072年),北宋政府以秦州古渭寨(今甘肃陇西县)为基础升置通远军。这一决策与王韶的《平戎策》提出的"先复河湟,